ostlundimagebriefing.jpg

於2017坎城影展奪下最高榮譽金棕櫚獎,《抓狂美術館》劇情講述「前王宮美術館」的館長克里斯欽在被小偷扒走皮包和手機後,決心發警告信給小偷所住的大樓全部住戶,卻意外惹來一位小孩的氣憤與要求補償;除此之外,面對新展覽「廣場」主題「希望與信賴」的宣傳,團隊卻打造出引起極大爭議的宣傳影片,讓美術館一夕之間成了眾所撻伐的對象。

《抓狂美術館》令我沉澱許久才把整部電影反思完畢,原因在於這部電影實在是太細緻了。劇本好狂卻又好穩重,看似天馬行空與荒謬的情節實則在在諷刺人性的偽善與冷漠,導演透過超高的諷刺技巧以及在冷漠故事上不失幽默的冷笑感,讓整部電影從頭到尾互相呼應,將人性與社會的複雜面以片段組成一個強大的諷刺,歸功於劇本以及導演的爐火純青,讓《抓狂美術館》成了一部看的時候讓我覺得這也太狂了吧的高妙社會諷刺劇;可最可怕的是那後座力之強,後勁沉澱越來越有力,更和身邊的社會完全吻合。

電影完美諷刺當今社會的狀況與人性,透過荒謬的劇情調性以及掌握得宜的節奏感,全片從頭驚喜精彩驚訝到尾,完全不用擔心會有過於沉悶的問題,想必是近年相當可親的金棕櫚片。

(以下有劇情大雷,請斟酌閱讀)

20171120152638_25.jpg

克里斯欽有一天走在路上,聽到一聲聲呼救可路上行人卻沒有人駐足關心,直到他決定和別人一起幫助那個女人。一陣混亂後他覺得莫名其妙,回過神才發現手機皮包都被偷走了。是誰偷的?那個也許是假裝呼救的女人、看似要追殺女人的男人,抑或也許是假裝和他一起要幫助女人的人?自此導演開始拋出一個個的議題供觀眾思辨,且從人性根本的信任講起。

在路上那場戲,所有路人的冷漠、感到困惑卻依然前行,克里斯欽的駐足展現人性的一絲光輝,後來卻發現自己被騙。呼應後面一場帶著女兒進美術館的戲,寫著「信任」與「不信任」兩條路的展區,她們不約而同按了信任,走到裏頭展區要她們交出手機和皮包,裏頭的人卻遲疑了。究竟要不要放著呢?若不放著,是否該出去走到不信任的那條道路?正如克里斯欽自己所說的,以前我們把身邊的人當作可以幫助我們的好人,現在卻成了想像中潛在的敵人,難不成這並非自保只是內心黑暗面作祟?人與人之間的防備究竟是否是自私的習俗?

再呼應之後克里斯欽與女記者安的性愛戲。結束後安主動要幫克里斯欽把有精液的保險套丟掉,克里斯欽卻遲疑地拒絕了,那樣的舉動有著懷疑對方究竟打什麼算盤的不信任與疏離,所以當安說出克里斯欽既自私又自大後,在對應之前的種種,人性的一面已然揭露,可對到後頭因為發威嚇信而引起小孩前來要求補償的橋段,頓時更有層次,這部分且稍等等。當導演不斷拍攝斯德哥爾摩街頭不分男女老少的街友,既是人與人之間防備與冷漠吝於關懷的寫照,也從中帶出社會中產階級「從上看下」的階級觀念。

d78f84af-039a-43e2-90de-f1d9d4701f6cmini.jpg

當克里斯欽到中央車站的7-11問包裹,看到一旁乞討的街友頓時憐憫心起,詢問要不要吃些什麼,對方竟回答「雞肉巧巴達,不要洋蔥」,驚訝的克里斯欽內心的火一時興起,表面上看起來笑料十足,實則蘊含的是一種可怕又自私的自傲觀念:我願意憐憫你,你還要挑東西?你憑什麼?當克里斯欽將食物丟給街友,並告訴她洋蔥自己挑掉,內心已然不爽。街友的內心也很妙,可中產階級以上看下的角度來「關心」別人的社會階級與弱勢概念更是被導演大書特書,直接反思我們對於我們內心自以為對方比我們下層的人的想法。

當後來克里斯欽拿回手機和皮包,內心高興地不行,把皮包裡的鈔票都給了在店門口乞討的街友(也就是之前雞肉巧巴達那位),那一張一張給的樣子更是諷刺至極。導演以相當細緻的台詞與情節鋪陳將人性的複雜面表露無遺,將暗藏於心的社會階級觀念表達出來,同時也反觀瑞典這個以高完善社福制度自居的國度,在首都的街頭就有如此多的街友,中產階級的社會視角、人對彼此的防備與對身旁人的冷漠,對應後來克里斯欽卻請街友幫忙顧東西的橋段,連我也想說莫非等等街友會趁機偷東西?人們內心的想法正應證了電影闡述的人性。

社會整體有內部的階級觀念與自傲冷漠,可從此點再看人們總是對身邊的弱勢視而不見,卻對手機上的廣告批評「消費弱勢族群」,豈不偽善?當製作團隊做了一支白人乞丐小女孩走進廣場這個「信任與關懷的殿堂」卻被炸的血肉橫飛的廣告,社會輿論隨之而來,消費瑞典最大弱勢族群乞丐的批評聲浪四起,根本不知情的克里斯欽只得下台負責,就不說之前為了找手機而生的敷衍公事好了,記者會一場互相推諉、批判言論自由的戲碼也是相當精彩;而推諉這件事,又可和送信時跟下屬的爭議、暗暗想透過權勢壓迫對方的晦暗人性面。

抓狂美術館-劇照2-1513703903.jpg

廣告形象自然不好,記者會上談的言論自由,談到人們不應藉著言論自由而去消費去定義弱勢族群,對應先前團隊所談述藉由金髮白皮膚的小女孩形象帶出瑞典人的真實樣貌,以最弱勢最可憐最無辜卻被炸死的慘樣想吸引人們的注意力,消費弱勢的根本就在,可從這裡看到人心深處對弱勢族群的看法、對當代社會慘貌被披露後的不滿,再看到記者會上一位媒體人問到美術館是否藉此暗諷歐盟危機,克里斯欽卻只想澄清這根本跟他無關的那般樣貌,社會危機與人心樣貌已然被多方詮釋的深刻,呼應起來更是令人驚呼導演想傳達的意念與觀察之深。

講到克里斯欽在被偷走皮包後的威嚇舉動。當他急著把信送往一家一戶,以先入為主的成見來將整棟樓的人先行定罪,到他後來喜孜孜地拿回手機與皮包,卻招來小孩的糾纏,他一開始的不理會、認定對方無理,到敷衍的道歉、最後不爽且欲使用暴力嚇阻小孩的不當行為,幾乎將人心裡的想法與自私表露無遺,小孩不斷地出現讓他心煩,到後來小孩跌下樓梯的無力呼救,克里斯欽擔心卻又遲遲不伸出援手,那在屋裡屋外不斷踱步的畫面,影帝克萊斯邦將克里斯欽的內心揣摩地非常好。

從小男孩不斷地糾纏、要求賠償損害,劇本再一次地詮釋了社會人性。小男孩彷若一般無權無勢的平民,克里斯欽「貴為」中產階級所謂的菁英份子,發威嚇信的全部有罪論、小男孩抗拒權勢的要求補償有如不斷上訴,除了有隱含社會階級的意味在,小男孩最後的不斷呼救正如墜入深淵般的絕望。而當克里斯欽想補償小男孩,不斷去翻找垃圾堆中的信條,想找到小男孩的電話號碼,卻埋身在垃圾堆中,導演透過高明的鏡頭語言與隱含的絕妙諷刺,將中產階級的自私與整體社會的無助及階級問題通通大力針砭一番。

TheSquare02.jpg

電影最精華、最高妙、最最最厲害的一場戲,毫無疑問地就是晚宴上「猩猩人」奧勒的表演。當一開始廣播先宣告待會的活動可能有點刺激,群眾們紛紛開始期待,一開始的笑語,到後來逐漸發現奧勒其實具有攻擊性,人們開始起了戒心,開始有人因不爽而離席,直到奧勒終於對一位女性先是愛撫爾後發動攻擊,一開始眾人的驚訝,到後來男士們群起而上把奧勒拉走群毆他,克里斯欽從頭到尾的旁觀,眾多賓客的反應,對應前面的妥瑞氏症患者在訪談會上的不當措辭,終於看出導演是在闡述一個究極的,人性的樣貌。

視奧勒(或那位妥瑞氏症患者)為具些攻擊性的聲音代表,當他一開始還沒有發難的時候,中產階級或上層(賓客)以笑語的角度看待,直到後來發現事情不對,人們逐漸起了戒心,自私冷漠與防備重回賓客的內心,眾人的屏息如同中產階級的靜觀其變,到奧勒終於攻擊女人後,眾人的群起而上把奧勒打趴在地,視同有權勢者把發難的聲音撂倒,再對應到「廣場」所闡述的「信任與希望的殿堂」,格外諷刺。在遭遇攻擊與意外的變數後,眾人的內心陡變,不爽離席、群起痛毆,不用刻意談人性,就已經把人性詮釋的淋漓盡致。

這一場戲是既巧妙又看得令人屏息,也暗諷社會對變數的內心自保想法、人性深刻的轉變,再看遠一點,更隱喻了整個社會的失控與自私,以及在瑞典這個光鮮亮麗的社會下隱含的社會問題,乃至整個歐盟地區的狀況,完全是社會寫實的劇碼,卻用極為狂放的劇本與表達手法變得有些超現實,令人從編劇的狂放與縝密、導演強大的鏡頭語言到整部電影的想像力與內涵的社會諷刺與冷調性的人文關懷,在在佩服不已啊。尤其奧勒這場戲,晚宴上眾多人的人性顯露,血淋淋的刻畫,實在太精采、太厲害了。

下載.jpg

電影精彩之處太多,前後呼應太多,使人目不暇給。談到經營美術館最困難在哪裡?克里斯欽說,錢。「最前衛的藝術是相當貴的。」可藝術怎麼能用錢定義呢?究竟把藝術定義為金額的大小,乃至把人定義,先入為主的成見與社會階級/弱勢的難以突破,到中產階級的自私、冷漠,那些看似幾堆沙的藝術品,幾次帶到的鏡頭,彷彿既是空洞也是藝術的空曠,當清潔工不小心把沙掃走,克里斯欽卻說不要找保險公司,趕快把沙填回去,人性的險惡與藝術、社會等等的定義與一切,使整部電影不斷延長。

包括和安之間的關係、惱羞成怒以及自私的想法,甚或導演絕妙的攝影功力,在送威嚇信時,從樓梯的上往下拍克里斯欽想急忙把信丟完而步伐快速的樣子,對應後來克里斯欽帶著女兒往上爬要找小男孩,電影跟隨著他們拍樓梯的旋轉,讓我聯想到《凱特布蘭琪:宣言13》的那場下樓梯戲碼;同樣講述人性與社會的電影,這部片卻在後頭以尋求原諒帶到樓梯戲,對比前面的戲碼極為有趣,當往下的爬(定罪、自私、質疑)對比帶著女兒往上的爬(求原諒、彌補、重拾人性),更是鏡頭語言呼應劇本的辯證。

TheSquare04.jpg

《抓狂美術館》有又狂又妙的劇本,以及深具諷刺視角卻不失冷幽默的導演,整部電影很深入地探討人性與社會議題,諸如社會階級的無聲存在、中產階級對弱勢族群的施捨與看待、人性基本的信任與關懷,到非常深刻的社會、人對人的定義,以及整個社會出現裂痕的狀態,電影有如一面透徹的鏡子,將我們身上所有的醜陋面毫不掩飾地照出來,整部電影從來沒有明說,卻令人感受到強烈的諷喻與冷笑的意味在,導演時而穩重時而有趣的技巧以及演員的演技也相當出色,尤其飾演奧勒的泰瑞諾特利,那演技也太自然了吧,簡直真的就像猩猩。

很高興能看到《抓狂美術館》這般獨特的作品,它在當今社會出現的恰如其分,完美呼籲了瑞典當代的處境、社福下的問題、菁英分子的自私冷漠,乃至整個社會的反映,對歐洲來說更是一部舉足輕重的作品。而且它又好好看,好有趣,好精彩,也好驚人,那極為細緻的強力社會批判與前後連結讓我超想二刷,而且已經期盼能看到魯本奧斯倫的下一部作品了,畢竟這般誠實與深刻洞察,當代人性毫無保留的浮世繪,是社會整體虛偽狀態下最需要的震撼教育,除了沒有給艾美獎視后伊莉莎白摩斯更大的發揮空間,全片唯一可惜的就是許多段落沒有後續,不然會更有趣哩。

movie_017098_242205.jpg

《抓狂美術館》

原文片名:《The Square》

台灣上映:2018/1/19

台灣級別:輔12級

台灣片商:東昊影業

電影國籍:瑞典

電影類型:喜劇、諷諭

全片片長:2小時22分

電影導演:《婚姻風暴》魯本奧斯倫

主要演員:克萊斯邦、《使女的故事》伊莉莎白摩斯、《金剛:骷髏島》泰瑞諾特利、《金錢怪獸》多明尼克魏斯特、Christopher Læssø

-

站長評分:9.4/10 (自2018年起評分將從嚴計算,2017年的評分另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菇菇站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