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OneandATwo01.jpg

一一 / Yi Yi:A One And A Two ★ 臺灣、日本

1980年代,政府為了鼓吹台灣電影的發展,台灣社會上開始吹起一股「台灣新浪潮電影」的風潮,其特色是電影風格寫實,題材貼近生活,對社會有深切地刻畫,回顧民眾的真實生活,而其中最著名的兩位導演,當屬現在仍活躍影壇的侯孝賢,與已經過世10周年的楊德昌。在楊德昌的七部個人作品中,部部經典,直到現在看來風格和手法仍相當前衛,而他的最後一部片《一一》,更是獲得極高讚譽。

在廣大影評人與一些觀眾心目中,《一一》一直是一部華語影史上的傳奇經典,楊德昌的最後遺作與最為不朽之作。這部片不僅在楊德昌多次入圍的坎城影展上一舉摘下最佳導演獎,還獲得金棕櫚獎提名,更被英國媒體BBC評為「21世紀影史百大電影」第8名,在華語片中僅次於第2名的《花樣年華》,也收穫了許多歐美影展的最佳影片與最佳外語片獎,受到歐美影評及觀眾強烈盛讚,卻在當年的金馬獎上毫無入圍,原因在於這部片從未在台灣院線上映過。時隔17年,楊德昌導演過世已屆10周年,這部華語影史經典作,終於要在楊德昌心心念念的台灣院線上映,得以讓廣大台灣民眾在大螢幕上一賭其風貌,不再能只透過極少影展上少的淒慘的特映來看這部鉅作。

老實說,我年紀尚輕,對楊德昌的電影其實是這兩個月才開始接觸,很慚愧地說,我也是這幾個月才開始知道楊德昌這位名導。在上周看過《恐怖份子》後,我其實對那部片挺無感的,但也深切地感受到為何當年楊導的電影會無法為觀眾所接受,因為以《恐》片來看,那樣的劇情與手法在30年後的現今看來仍是很前衛。在這次看了比《恐》片還要長一個小時的《一一》後,在一次領略楊導的電影難為當初觀眾所接受,但其中本片應該可以說是最為親民(不算片長的話)、格局最為全面的一部片了。雖然在台灣,《恐》片的評價比《一一》還要高,但我個人卻比較喜歡片長有驚人的174分鐘的《一一》。想看這部片的各位,以我個人的角度,我其實很建議大家去看,尤其若是有豐富的人生歷練的人去看應該會特別有感觸。但這部還是很吃頻率,就算歷練豐富還是不少人覺得沉悶無趣,但當你領略其中的哲理,我個人是覺得,還滿妙的,很對歐美人胃口,橫掃那麼多獎名不虛傳。

想看這部經典片的各位,建議看前一定要先上廁所喔,這片長可不是開玩笑的,看過《我和我的冠軍女兒》的就知道。但想看這部,也要有不喜歡的心理準備。再說一次,我個人滿推這部片的,尤其能領略城市風情和人生哲理,也想看的,就別往下滑囉。

50321_7.jpg

劇情簡介

住在台北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看似很和諧,家人與家人之間卻莫名地疏離。爸爸簡南峻過著忙碌卻不快樂的生活,媽媽敏敏生活看似完美卻日日重複,兩個孩子,就讀北一女的婷婷,用外表的樂觀與純真來掩飾內心的不安;就讀龍安國小的洋洋老是被欺負,喜歡拿相機拍人後腦勺的他,卻看到了別人看不到的另一面。而一切的改變,都是從奶奶的意外與一場充滿爭議的婚禮開始的......

(劇情簡介為個人撰寫)

觀後感及分享

首先,這篇文很長,時間不多者慎入。以下正文。

看一部電影,尤其是非大眾片,其實是很吃頻率的,每個人喜歡的類型、風格、節奏、手法都不同,所以沒有所有人都喜歡的片,就算橫掃獎季的片被不少人討厭的情況也出現很多次了,就像《樂來越愛你》,這很正常。而人們喜歡的類型與風向,部分也會被時代所影響,楊德昌很知道這一點,所以在當年他毅然決定不在院線上映《一一》,直到他過世那麼久,這部片才以修復的版本上院線,獲得了不小的反響。

楊德昌帶入電影中的個人風格,與《一一》和過往的不一樣

楊德昌的電影特色,給人的感覺就是「冷」。對都市裡冷漠與疏離的描繪,楊導用冷而準確的視角來看待這一切,而似乎總是站在遠遠的角度,楊導的片就像一個第三人稱遠遠地敘事,對角色的內心刻畫往往很簡單,卻令人印象深刻,冷又遠,彷彿事不關己地看著一切,卻明確地說出現代社會與人們之間的問題,不明說卻透過看似輕鬆無意義的台詞和手法來告訴觀眾他想說的故事,我覺得這正是楊導厲害的地方。而且,楊導在片中的「冷漠」,似乎就是從個人帶進去的風格,一個習慣冷而遠的敘事者,但這裡不是八卦新聞台,就不再多說了。

沒有明確主角的設定,會讓一些人覺得故事把每個人的事都寫得很平均,反而覺得每個角色都沒有厚度。我覺得楊導選用的主角,其實就是台北這座城市中的人。所謂的沒有厚度,正反映人們的空虛,但這種設定在有些情緒的刻畫上的確容易讓人毫無共鳴。

其實楊德昌的電影所想表達的意念都不複雜,但糾結不明說的劇情、充滿諷刺的城市與人際寓言、一個比一個空虛的角色,讓楊導的電影看起來比數學題還難解;楊導用極其有巧思的編劇方式、十分到位的運鏡手法,來表達這個世上的人們的空虛寂寞,毫無保留的呈現都市氛圍與身在其中的人看似光鮮亮麗卻內心空虛、生活毫無意義,一個個屬於台北的空虛故事,一個個殘酷的警世寓言。至少對這樣的寓言,在《一一》這部片中,我還滿喜歡的。

若是喜歡邊看電影邊思考的觀眾,在看《一一》的過程中應該能體會不少哲理。楊導的電影可貴在於,他很多場景跟台詞都是很有意義的,甚至一句看起來無關緊要的話,就是一部片的主旨,《一一》更是如此,而且把整部片的重心說出來的,還是最年幼的洋洋。楊導將這個社會的空虛融入其中,透過片中各個角色來呈現每一個想表達的意念,有些角色看起來關聯性不大,卻讓觀眾在對方身上看到某人的縮影。

我很喜歡這部片其中之一在於他想表達的概念,對生活的重新省思,角色之間疏離情感的安排,以及那種我們只看的到其中一面的想法,與其實人生重來也不會改變甚麼的想法,諸如此類,都是人生的共鳴;另外,我不斷提到的這部片的台詞很有意思,雖然其中仍有些現實中沒人會說、彷彿小說旁白才會出現的文謅謅話語,但那些很妙的台詞直接精確地說出了這個故事的本質。還有楊導電影最受讚賞的導演方式,這部片就是延續之前的風格,用直接的畫面來呈現隱晦的意義,不論是日常的都市,還是寂寞的內心,都有精確的描繪,相當高妙到位。

《一一》會在楊導七部都是經典的電影中,被評為經典中的經典,正是因為他和過往的不同。若只是延續之前的風格,用嘲諷和疏遠來描繪台北和台北人,恐怕還得不到坎城最佳導演。已過知天命之年的楊德昌,對人與人之間的觀察又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悟,他脫離以往只有冷漠和疏離的情感,在這些感情的基礎上,加上了人生哲理的觀察,不只是洋洋的注意帶出了楊導真正想說的,巧妙地劇情安排,不會像過往讓人感到絕望,而是對生命有更深的體悟後在繼續出發,在冷漠中帶了點溫暖的色調。這正是《一一》特別之處。

一一.jpeg

每個人都有看不到的那一面

電影開始沒多久,洋洋帶氣球去學校玩,主任卻從別人聽來的那邊消息誤以為是洋洋帶保險套來玩,引得洋洋大為疑惑。而主任發現自己搞錯後,也沒有改變態度,依然罵人。洋洋在面對主任質問時說的一句話,開啟了楊導對主旨的描繪:「你只是聽到又沒有看到,怎麼知道呢?」洋洋小小年紀,已經對世間事物提出了這樣的疑問。他其實只是單純好奇為何大家只信任自己看到的那一面。而之後大家要輪流跟昏迷的奶奶說話,洋洋卻不太願意,惹得敏敏怒氣大發。這裡是一個伏筆,往後的劇情中,洋洋知道了這個事實,在結尾,也是以洋洋的一席話作結。一場場的對話和場景描繪出洋洋對這件事的體悟。他對爸爸阿峻提出這個問題,阿峻卻無法回答,只好轉移話題,這一點又點出了大人對人生的不確定,更讓洋洋肯定每個人都只能看到事物的一面,另一面則需要別人告訴他。於是他決定來攝影,拍攝大家看不到的地方,好讓人們知道另一面,也讓人們相信他說的話。

楊導這樣的安排實在巧妙。洋洋在片中是最年輕的角色(小寶寶不算的話),但卻是最能看到所謂「背面」的角色。他曾對阿峻說:「我只看的到背面,你卻只看的到前面」不論是這句,又或其他句台詞的訴說,都告訴了我們這部電影的主旨:每個人都有看不到的那一面。或許有人會說,整部片中對這樣的哲理的描繪僅止於洋洋和其他人的對話,但是嗎?爸爸阿峻在商場上挺厲害的,在遇到初戀之後,看清了自己的內心,也終於放下多年的心理重擔;媽媽敏敏在奶奶昏迷後對奶奶訴說自己的事情,卻發現她的生活只是日日重複,毫無新意,讓她徹底崩潰,決定到山上體悟心靈祥和,但從山上回來以後,才發現在山上和在城裡其實都沒什麼差別;姊姊婷婷在別人面前老是很樂觀很開朗很堅強,但胖子對她的怒吼,殘酷地揭示了婷婷的這些樂觀只是為了遮掩她內心的不安與徬徨。

大家往往都有看不到的一面,因為人有情緒,會有主觀的想法,想一件事往往站在自己的角度來想,所謂做到完全客觀地思考,是幾乎不可能的。所以人們看不到的一面,也許是站在別人角度來思考的那一面,抑或是自己的內心。不論是哪一種,大家始終只會注意到自己注意到的那一面,而自己看不到的,就需要別人來告訴我們。楊導的片正告訴了我們,我們看不到的那一面,人們之間的情感疏離,一座城市的空虛。大家都只注意到一面,從未注意到另一面,就像月球永遠都是同一面面向地球,所以大家的思想都被制化了。楊德昌的電影正如他想告訴我們的道理,不受制於過往的套路,走出前衛的風格,注意到了所謂的「另一面」。

但這又令我們反思,楊導的電影真的是對台北一個真實的刻畫嗎?抑或也不過是在寫他自己看到的那一面呢?不論有意或無意,這部電影拋出許多問題讓我們思考。

總之,我們都有看不到的那一面,必須仰賴別的人事物來告訴我們。楊導想說的,是透過自己看到的與別人看到的,把事物的本質拼湊出來──正確來說,事物沒有本質,因為從各個角度來理解,所看到的事物都不一樣,所以應該說是事物的「面向」。每個角度看到的是不同的面向,也許沒有絕對的對錯,因為主觀的存在,所以才會有事物的兩面。

photo.jpg

人生的樣貌:阿峻、敏敏、婷婷、阿弟

楊導用如此長的篇幅,來描繪城市中一個家庭裡的各個人,各個人都有所謂看不到的一面,都有內心空虛、感情疏離的問題。洋洋希望讓別人看到看不到的一面,用相機記錄起來,那簡家的其他人呢?楊導用他們一次次的質疑、寂寞、認清,不,甚至沒有認清,但他們依然繼續走下去,拼湊出整個人生的樣貌。

意外遇到初戀情人的阿峻,在前往東京出差的時候和阿瑞共度。他對阿瑞說,他除了她,從沒愛過其他人。這裡便又可看出簡家人的貌合神離,與愛的匱乏,下面會說。而在回到台北之後,他發現其實如果人生重來一次,似乎也沒有甚麼會改變的。而從山上回來的敏敏,則發現其實山上山下都沒什麼差別。彷彿一切又回到了原點。甚麼都沒有改變。似乎這就是人生。大家總想重新做選擇、重新來一次,殊不知重來一次也許有很大的機會甚麼都不會變。而重新省思過後的人生,依然繼續前進。

阿峻和阿敏之間的婚姻,緣由不得而知,但兩人之間似乎沒有愛情。阿峻心裡最重要的還是阿瑞,敏敏的生活似乎也只流於表面而無感情。其實敏敏的戲份很少,金燕玲在這部片中的演技說真的也並不特別出色,和吳念真的對戲卻格外令人新鮮。而兩人在這段婚姻中維持著、撐著,互相幫忙卻沒有愛情,但發現生活空虛後也沒有改變甚麼,就是繼續走下去吧。人生,也沒什麼好改變的,更沒什麼好悔恨的,繼續走下去,就是這樣。其實,這真的挺殘酷的。

10979374206_f3476ed065_c.jpg

至於婷婷呢?起初,她和莉莉是好朋友跟好鄰居,但當她意外介入了莉莉和胖子間的感情,一切生變。胖子說他只愛婷婷,婷婷卻仍笑著希望他去找莉莉。但胖子懷疑莉莉劈腿,兩人卻又不斷復合。婷婷老是笑著,想幫忙解決他們的問題,卻被胖子一語道出她不過是在假裝,用樂觀和開朗來掩飾內心中的不安與空虛。我覺得婷婷反而是裡頭最能使人有共鳴的角色,李凱莉用看似羞澀卻駕輕就熟的演技來詮釋婷婷的表裡不一,外表樂觀且學業優秀又是家人好幫手的她,私底下卻最為徬徨,意外導致奶奶昏迷也讓她自責非常。這或許正是真正台北人的寫照,用外表來遮掩內心,被看破之後一切空虛盡顯。唉,依然那麼殘酷。

阿弟呢,和前女友雲雲分手後馬上娶了已經懷上自己孩子的小燕,令雲雲崩潰。而阿弟在外表似乎也盡力維持和平,雖然錢還是沒有回來,但為了不讓姐姐和姊夫擔心,還是謊稱錢都回本了。而他糾結的情感關係,更是台北空虛生活的寫照。反而覺得阿弟很真實,投資永遠不成功、只能追求情愛、卻又陷入糾葛,呵呵,這些劇情好像很耳熟,社會版好像常有齁?也許這就是楊導所追求的真實與前衛,更呼應了婷婷與胖子的對話。

胖子說,電影發明以後,人的生命都延長了三倍。還說,電影就像真實生活,讓我們體驗了很多平常不會做的事,像殺人。婷婷則說,如果電影像過生活,那過生活就好啦,看電影還幹嘛呢?反正我也不會去殺人啊。這裡又呼應後面胖子對婷婷的怒吼,胖子認為婷婷只喜歡沉醉在愛情故事中,就是用其中的歡喜來掩蓋內心的恐懼。

這邊的安排很巧妙,對應了楊導的電影。他覺得人們都沉醉在歡喜中,卻沒有面對真實生活和自己的內心。這正是新浪潮電影興起的原因。《一一》誕生時可說是為新浪潮時代畫下一個句點,一個完美且餘韻留存的句點。而電影裡外的對應,透過胖子與婷婷兩人簡單的對話,來勾勒出楊導拍攝這一連串新浪潮電影的原因。楊導想拍的,就是所謂「人生的樣貌」。

2493563980.jpg

↑ 這張圖片也很有意思。婷婷站在路口,看著往來不停的車,徬徨地站在人行道上。

生命的意義

正如上面所說的,在各個角色審視了過去之後,甚麼也沒有改變。這裡雖然沒什麼要多說的,卻讓我禁不住多提。因為楊導這部片還想講的,是這部是關於「人」的電影,講人生的意義,重來一次,有必要嗎?關於生命的意義,是很難參透的。楊導拋出問題讓我們思考,怎樣才是無怨無悔的人生呢?值得好好想想。

家庭中親情的疏離,整座城市的疏離與空虛

除了所謂生命的意義以外,這也是一部講家庭與親情的片。楊導在片中深刻地描繪了家庭中的貌合神離與情感疏離,維繫家人之間的反而是婆婆。城市裡的人際疏離,被楊導拍的表露無遺。而空虛,正成了他們的代名詞。現代工業社會的一大問題,就是有非常多的情感缺失者。親情之間的疏離,只有表面的愛,甚至連表面都沒有;如此的家庭關係,怎能讓人生美好呢?疏離感是傷害快樂的靈魂最大的兇手。家庭裡的疏離,更帶到整座城市之間,一如楊導過往所呈現的,這部片在一次的訴說的城市中的疏離與空虛,一個只有表面的社會,內裡空虛、寂寞、失去愛。這也是警世的部分。在漸漸進步的社會中,感情卻被忽略,導致情感的缺失與空虛。一個寂寞的家庭、一個寂寞的社會,還有,一個個寂寞的人。

結尾

很有意思。如果要我用四個字來形容《一一》,就是那四個字。整部電影,由一場婚禮開始,由一場喪禮結束。每個人的主線各自進行,最後又匯聚成一條大主線,而在大家彷彿都看見了本來看不見的那一面後,生活也並無改變。婆婆最終仍是過世了,而洋洋對婆婆說的話令一家人終於理解當初洋洋不願對昏迷的婆婆講話的原因。至於那段話很長,網路上也搜得到,我就不貼上來了。洋洋的一席話,說他想要讓大家看到他們看不到的事,不知怎地,總讓我想到《艾蜜莉的異想世界》,但我倒還沒看過這片。結尾由洋洋的話作結,更讓一家人了解了一切。而之後,一家人的生活在少了婆婆以後,依然繼續。好像沒什麼改變,但他們卻又都成長了。但認清人生以後,繼續往下走,沒什麼好害怕的。這就是這部片既勵志又殘酷的地方吧。結尾似乎嘎然而止,大家看似沒改變,心卻變了,這又讓我想到《海邊的曼徹斯特》。難怪這兩部片的劇本都獲得如此大的成功。

yiyi.jpg

整體來說,這部片的劇本很巧妙,而且很有深度,拋出的許多問題多到我甚至無法在此一一詳談,不然可能就變論文了。但還是一句話,這部片喜歡的就喜歡,不喜歡的就很不喜歡,所以若感想跟我相差甚多,歡迎討論。《一一》雖然片長略嫌長了一點,但並不會讓人覺得真的有那麼久,當然覺得沉悶的人還是覺得沉悶啦。但這劇本,是今年繼《海邊的曼徹斯特》之後,我個人最喜歡又覺得最有意思的。楊導最經典的作品,那看似沒什麼意義卻純熟且真實的運鏡,好像單薄卻又使人倍感空虛的角色人設,一個關於城市的空虛描寫,頗令人玩味,也難怪到現在,楊導的片仍是世界影史中經典之經典。《一一》的片名意義,以我自己的理解,正對應片中的理念:一個事物往往有兩面,把兩個面拼湊起來,才是完整的事物。抑或用楊導的話來理解,這是講生命的一部片,在一個與一個的層次上,看見自己與生命的意義。一部探討生命的作品,讓我們更了解城市與人的作品,一部總讓人對裡頭的道理「一一」思考的作品。說楊德昌的觀察入微到怎樣的極致,《一一》正是他人生經驗觀察與投射之集大成之作。

156763yiyi.jpg

INFORMATION

電影名稱:一一 / Yi Yi:A One And A Two

上映日期:2017/7/28 (數位修復版,台灣) (當年台灣從未上映)

台灣級別:保護級 (P)

電影片長:174分鐘

電影定位:劇情片

電影國籍:台灣、部分製片與場景在日本

電影語言:漢語、台語、英語

出品年分:2000

電影關於:人生、台北、看到的與看不到的、家庭、空虛、台灣新浪潮電影

電影導演:楊德昌 (海灘的一天、青梅竹馬、恐怖份子、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獨立時代、麻將)

電影編劇:楊德昌

主要演員:簡南峻:吳念真 飾 

                簡洋洋:張洋洋 飾

                簡婷婷:李凱莉 飾

                敏敏:金燕玲 飾

                婆婆:唐如韞 飾

                阿瑞:柯素雲 飾

                阿弟:陳希聖 飾

                小燕:蕭淑慎 飾

......楊導的這部片可說是大咖雲集啊,還有許多演員我就不列出來了,有興趣者自己上網查。

電影海報

這次上映的海報是數位修復版的重製海報,而當年亦有其他版本的海報,但台灣從未上映,所以似乎並沒有當年的台灣海報。

1382171369-654690138.jpg

↑ 當年在法國上映時的法語版海報。↑

1322756733-3142469139_m.jpg

↑ 日文DVD版。↑

Yiyi_poster.jpg

↑ 另一種版本,這次重映有部分戲院也是用這款,如in89。不知是當年還是新製的? ↑

20170819_122340[1].jpg

↑ 真善美劇院的電影看板。攝於8月19日。↑

20170820_100843[1].jpg

↑ 誠品電影院的海報。攝於8月20日。↑

20170820_100750[1].jpg

↑ 誠品電影院的楊德昌修復電影牆。攝於8月20日。↑

觀影方式

觀影平台:首輪電影院(數位修復版)

觀影時間:2017/8/13(日)

觀影院廳:國賓影城@台北長春廣場 8廳 3排1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菇菇站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